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 1971 )
8.5
Fiddler on the Roof 传说中超越音乐之声的音乐题材
别 名: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屋顶上的提琴手/锦绣良缘
分 类: 电影 类型: 剧情/家庭/歌舞
国 家: 美国
主 演: 托波尔/诺玛·可瑞/李奥纳多·福瑞
清晰度: 1080P 视频: AVC, 23.976fps, 2.35:1
大 小: 15.79GB 片长:
字 幕: 中文
音 频:
标 签: MKV
【影片原名】Fiddler on the Roof
【中文译名】屋上的提琴手/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屋顶上的提琴手/锦绣良缘
【出品公司】Mirisch Corporation, The
【出品年代】1971 年
【上映日期】1971年11月3日 美国
【影片级别】Canada:G (Canadian Home Video rating) | Peru:PT | Australia:PG (TV rating) | Argentina:Atp | Australia:G
【官方网站】http://www.mgm.com/title_title.do?title_star=FIDDLERO/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67093/
【IMDB评分】7.8/10 (14,961 votes)
【国 家】美国
【类 别】剧情/家庭/歌舞
【导 演】诺曼·杰威森 Norman Jewison
【主 演】Topol ....Tevye
Norma Crane ....Golde
李奥纳多·福瑞 Leonard Frey ....Motel
Molly Picon ....Yente
Paul Mann ....Lazar Wolf
Rosalind Harris ....Tzeitel
Michele Marsh ....Hodel
Neva Small ....Chava
Paul Michael Glaser ....Perchik (as Michael Glaser)
Ray Lovelock ....Fyedka (as Raymond Lovelock)
Elaine Edwards ....Shprintze
Candy Bonstein ....Bielke
Shimen Ruskin ....Mordcha
Zvee Scooler ....Rabbi
Louis Zorich ....Constable
【内容简介】
本片改编至享誉国际的歌舞名剧,背景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俄国沙皇帝制末期,描述穷苦的牛奶工人特维(托普尔 饰)如何在社会动乱中,以爱、自尊和信仰面对压抑苦闷的人生。本片荣获八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片中多首插曲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是一部充满希望、爱与宽容的歌舞钜作。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剧从来都是令人置疑的,著名的Busby Berkeley作为第一位知名的音乐剧导演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剧,而伟大的Andrew Lloyd Webber不但将其发展推向高潮,同时也创作出经典四大音乐剧其中的两部,但直到今天音乐剧依然没有摆脱其臃肿并且充满陈词滥调的风格,即便是演出最频繁的纽约百老汇和伦敦的西区...
在音乐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渐渐的人们开始将其与电影中所谓的歌舞片进行相互的移植,在这样的背景下,几部标新立异并且流传后世的作品诞生了,电影史中最为著名的音乐电影《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是其中一个从舞台成功移植到电影的例证,在横街小巷取景,这也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而《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1952》便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的典型...在绝少数能被表现的充满艺术性的音乐电影中,带来耳目一新的诸如,《南太平洋 South Pacific 1958》,《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以及分别在1925,1989和2004被翻拍的《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好莱坞的音乐电影也形成了小小的规模,虽然并不以数量见长,这些注重舞蹈和歌唱结合的“台剧”也被分为相对差别较大的两个类型,一类是轻喜剧,大量的舞蹈和歌唱并且最后常常以喜剧幽默结束,大部分音乐电影都能归于此类,比如上面提到的《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1952》,而另一类是加入了更多的对话,更曲折的情节,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在音乐剧与电影的风格上更加靠近常规的电影,但表现形式上依然存有歌舞成分,比如说曾经称雄奥斯卡的《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而要介绍的《屋顶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也应该归于此类,也是音乐电影史上的一部上成之作...
《Fidder on the Roof》是上个世纪后半段著名的舞台音乐剧,根据乌克兰小说家Sholom Aleichem的短片小说改编,说起小说作者,他有个响亮的绰号,犹太的马克吐温,Jewish Mark Twain,而他的这部短片小说也获得过犹太文学奖...1964年9月第一次在百老汇公演,并在1965年获第十九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舞等七项大奖...而7年之后,著名的好莱坞导演Norman Jewison终于将其搬上了银幕...如同小说一样,剧情跟随特伊和特伊一家,构建了一个十九世纪生活在俄国偏僻落后的小镇,这里的犹太人封建保守,却善良勤劳,这个犹太社区闭塞古老与世无争,但在最后政府依然破坏他们仅有的唯一的和平,他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
贫困的送奶工人特伊生活在一个俄国犹太人居住的小镇上,在那里,这些犹太人不得不忍受来自非犹太居民的歧视,大多数人生活艰苦,衣餐不保,而他五个女儿理不清的感情纠葛也让他操碎了心,特伊常常不堪生活重压,却无法从妻子格特那里得到丝毫慰藉,为排解苦闷,他常常向上帝倾述衷肠...而每当他昏昏沉沉的从酒馆出来或是心情低落时,总会有一个在屋顶拉小提琴的人与他相伴...
为了使几个女儿不再和自己的生活一样,特伊和妻子一心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镇上有钱的屠夫沃夫,然而,事与愿违,特拉却爱上了镇上的穷裁缝默特,此时的特伊不得不为女儿另做打算,反复思索下,他答应了女儿的请求不惜与镇上掌管婚姻的媒婆和屠夫沃夫翻脸...镇上来了一名叫帕切克的青年,这个青年虽然贫穷却也有理想有抱负,他与特伊的二女儿侯达日久生情,但因为帕切克要回基辅参加革命而被特伊拒绝了他娶侯达的要求,但是又一番左思右想后,他同意了侯达的请求,而没过多久,在基辅参加革命的帕切克被捕,侯达不得不远赴基辅,特伊来到车站送女儿,深深的感叹...侯达走后,生活又再次安定下来,墨特买来了一台缝纫机,与特拉也有了个孩子...虽然特伊认为自己要比那些整天骑在他头上的非犹太人大宽容得多,可最终还是不能接受三女儿夏娃决定和非犹太青年菲德卡结婚的想法,他甚至宣称自己只有四个女儿,任凭夏娃怎样的央求他也置之不理...没过多久,当他和邻居们被沙皇的手下从居住地强行赶出家园,在牵走到新城市出发前,特伊终于原谅了夏娃,一向循规蹈矩的特伊这才意识到必须改变过去的习俗,重新开始生活,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侯达和帕切克也会来到前方那个新的家,与他们团聚...落在大队后面的特伊又看到了屋顶上的那个提琴手.
三个女儿的婚嫁打破了三个沿袭下来的犹太传统,大女儿特拉打破了媒妁之约的限隔,二女儿侯达没有父亲的同意被外乡人娶走,三女儿甚至嫁给了非犹太教徒,虽然特伊一直强调“Tradition”并且警告女儿们,不要以为我给了你们姐姐宽容就会同样给你们,但是他还是为女儿们的幸福而给予了理解,就像屠夫离开前对他说的话“A Relatives is A Relatives”,对三个女儿的态度也令特伊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脸上的哀愁多了,口中的"Good Book"里的话少了...Fidder on the Roof发生在1910年的一个俄国犹太人集聚的小镇上,忽略了确切的时间,但是我们依然感受得到整个国家中夹杂着不安,充满饥饿与贫穷,这些可怜的犹太人集体被赶出从他们的家,这也加强了人民反对沙皇统治的情绪,这些不安和不满最后导致人民的革命,而锁定在这段历史时期并不是单一的为电影限定一个历史的外衣,相反的,导演强调了在一个剧烈的变迁时代中,而主题意在说明古老保守的传统如何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下产生抵抗,挣扎到最后的妥协,直到崩溃的过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和机械化也正是潮流所向...
片中的音乐很好的抓住了当时生活带给人们的苦难,伤感时代和伤感地点,作为音乐剧的特点适时的抓住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并以一组组传神的音乐表达在片中可谓是淋漓尽致,演员们一段段托口而出的演唱更是流露的平和自然,并且带有一种以唱的乐趣来平衡现实中不幸一样的自我安慰,每段歌曲都不单单是乐理上的老练,歌词也总是紧扣所表达的立场和情绪,诸如“IF I Were A Rich Man”,“To Life”,令人难忘的“Matchmaker”和“Sunrise, Sunset”这些简单却普遍,便于理解,却又有着艺术的升华,更为可贵的是导演有效的有层次的将它们添加到剧情中,诙谐幽默更有对电影中舞蹈歌唱肯定的说服力...不得不说一下特伊的扮演者,以色列演员Topol,据说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观众都认定此剧百老汇的表演者Zero Mostel,但导演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当时在伦敦和特拉维夫表演该剧的Topol,因为导演相信电影中的特伊与音乐剧中的始终是存在差别的,导演甚至到俄国挑选过真实的俄罗斯犹太人作为主角,但是Topol的表演并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他的表演超越了生活,反映出深层的人性,并且向中心一样将全剧拢于一起,在几段关于决定女儿婚嫁的思考时,“One Side...The Other Side...”自言自语的表演总会令人记忆犹新...
《Fiddler on the Roof》历时三个小时,如果没有欢快的歌舞助兴,恐怕很多人都宁愿早早的睡去,甚至是用我们现在所说的假唱的录音来支持着其中的歌唱,但是如果连贯的看下来,这确实是能陶冶人心的三个小时,导演细致深入的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准确的刻画了犹太人民的风俗与时代的苦难,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深刻写实的主题,无家可归,饥饿,贫穷,宗教的信仰与对神的怀疑,维持习俗与改变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观点都在一种诗意却严肃的方式表达,而这种思想也不乏于以往Norman Jewison执导的影片中,诸如《辛辛那提少年 The Cincinnati Kid 1965》和另一部Top250作品《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中...
幕后制作
影片的处理松散冗长,剪接也不甚理想,但丰富的民族生活细节和男主角托普风趣动人的演出都具有很高的可看性,音乐和摄影也很精彩。主题曲的小提琴由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幕后演奏。同一题材曾在1939年拍摄成意第语故事片《特维》(Tevye),是在纽约长岛拍的。
花絮
·为了拍出预期的效果,导演诺曼·杰维森(Norman Jewison)请来奥斯瓦德·莫里斯(Oswald Morris)(Norman Jewison)作摄影指导,莫里斯因摄影风格独特而著称,在本片拍摄中,莫里斯将女式长袜套住镜头进行拍摄。此前,他拍摄过与图卢兹·罗特尔克(Toulouse-Lautrec)绘画风格一脉相承的1952年的《青楼情孽》(Moulin Rouge),和19世纪版画颜色风格的1956年的《白鲸记》(Moby Dick)。
·“特夫伊之梦”采取了低饱和度进行拍摄,看上去几乎是黑白画面。
·影片片名取自俄罗斯画家马克·夏卡尔(Marc Chagall)的作品《The Dead Man》,在描绘葬礼的画面中,有一个男子在房顶上拉小提琴。
·制片方决定由诺曼·杰维森执导本片起初是因为误以为他是犹太人。
·蓝眼睛的演员保罗·迈克尔·格拉泽(Paul Michael Glaser)在影片拍摄中戴上了棕色隐形眼镜。
·片中拉货车的马是从即将运往萨格勒布胶水厂的马群中选出的,它被演员取名“Shmuel”,在影片完成后,导演诺曼·杰维森将马送给当地的一个农民,并支付了养马的费用。
·迈克尔·格拉泽曾为影片录制一首名为“Any Day Now”的歌曲,但后来被剪掉。
·因为在百老汇同名舞台剧中特夫伊是由著名的泽罗·莫斯特尔(Zero Mostel)扮演,所以泽罗·莫斯特尔在影片中落选让很多百老汇的戏迷非常不满。
·以色列演员托普在伦敦的同名音乐剧中就曾扮演过特夫伊这个角色。
·最初,诺曼·杰维森希望由Hanna Meron扮演高尔达,但她在恐怖分子袭击慕尼黑时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只好放弃。
·最初扮演珀奇克的是Assi Dayan,但他对英语对白力不从心,只好被保罗·迈克尔·格拉泽替换。
·在影片开拍前,诺玛·克雷恩(Norma Crane)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她只告诉了导演、托普和一位助理制片人。
·为了让托普看上去更衰老,化妆师剪掉了导演的15根白色胡须,粘到托普的眉毛上,左侧7根,右侧8根。
·泽罗·莫斯特尔对未能扮演片中的特夫伊一直耿耿于怀,以至多年后有人希望他儿子出演一部电视剧时,他说道:“让他们找托普的儿子去演吧!”
·奥逊·威尔森、Frank Sinatra、安东尼·奎恩和马龙·白兰度都曾拒演片中的特夫伊。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72
最佳摄影 Oswald Morris
最佳音响 Gordon K. McCallum
最佳音响 David Hildyard
最佳原创配乐及改编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李奥纳多·福瑞
最佳男主角 (提名) Topol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提名) 彼得·拉蒙特
最佳影片 (提名) 诺曼·杰威森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提名) Michael Stringer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提名) 罗伯特·波义耳
最佳导演 (提名) 诺曼·杰威森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72
最佳男主角(音乐/喜剧类) Topol
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Comedy
最佳导演 (提名) 诺曼·杰威森
最佳男配角 (提名) Paul Mann